2025年寒假即將到來
如何為孩子打造
一個充滿意義的假期
成了眾多家長心頭牽掛的事
不少家長將目光
聚焦在了文物展覽上
在湖北的“曾侯乙墓”中
藏有哪些文化瑰寶,?
一起來看

1978年在湖北隨州發(fā)現(xiàn)的戰(zhàn)國曾侯乙墓,,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之一。曾侯乙墓呈“卜”字形,,墓坑南北長16.5米,,東西寬21米,,深13米,面積為220平方米,。曾侯乙墓出土各類精美文物1.5萬余件,,其中有哪些罕見“寶貝”?
曾侯乙編鐘
曾侯乙編鐘被稱為“中國古代樂器之王”,,代表了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。如果曾侯乙編鐘來到“賽博”世界,,它又能“進化”出什么奇妙玩法,?
本圖結(jié)合文心一格繪制而成
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鐘架長748厘米,高265厘米,,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,,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(jié)構(gòu)鐘架上,最大鐘通高152.3厘米,,重203.6千克,。它是中國迄今發(fā)現(xiàn)數(shù)量最多、保存最好,、音律最全,、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。2002年1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《首批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目錄》,。

場景想象圖(結(jié)合文心一格繪制而成)
作為“華夏正音”的曾侯乙編鐘,,還是世界文化交流的“特使”,在許多重要場合讓外賓,、外國元首印象深刻,。
2008年,北京奧運會,、殘奧會頒獎儀式的樂曲是以曾侯乙編鐘原聲,、現(xiàn)代玉磬和交響樂融合演奏的江蘇民歌《茉莉花》,這是編鐘音樂首次亮相世界性體育盛會,。
2018年4月,,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武漢會見來華進行非正式會晤的印度總理莫迪,并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,,莫迪總理親自敲響了仿原件制作的編鐘,。
為了讓全世界能更好地了解到來自中國的“千年清音”,,湖北省博物館還曾在意大利、美國,、俄羅斯,、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舉辦過編鐘復制件的展覽和演奏。全世界已有6億多人次領略了《編鐘樂舞》跨越千年的視覺盛宴,。
彩漆木雕鴛鴦形盒
千年之前,,彩漆木雕鴛鴦盒作為化妝盒,裝點了主人的美麗,。千年之后,,如果彩漆木雕鴛鴦形盒來到“賽博”世界,又會玩出什么新花樣,?
本圖結(jié)合文心一格繪制而成
彩漆木雕鴛鴦形盒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1件文物,,是東周時期的“萌寵”。彩漆木雕鴛鴦形盒高16.5厘米,,身長20.1厘米,,身寬12.5厘米。最初登記為“鴨形盒”,,后來有人建議叫“鴛鴦形盒”,,被采納沿用至今。
彩漆木雕鴛鴦形盒繪制有兩幅樂舞圖,,它真實形象地描繪了戰(zhàn)國早期宮廷樂舞的景象,,成為曾侯乙編鐘的“使用說明書”。

漆盒左側(cè)為“撞鐘圖”,,一對鳥形立柱中間的上下橫梁上,,分別懸掛著一對甬鐘和一對磬。旁邊有一個巫師(或神鳥),,手握長棍用力敲鐘,。

漆盒右側(cè)為“擊鼓圖”,中間立著一個建鼓,、獸形座,。一側(cè)有一人(或一獸)正在擊鼓。另一側(cè)有一身材高大的舞者,,腰中掛劍,。
曾侯乙編鐘出土時,中間的橫梁上斜靠著兩根長達兩米的彩漆木棒,,考古人員最初不知道其用途,,后來就是根據(jù)彩漆木雕鴛鴦形盒上的“撞鐘圖”,才推測出木棒的作用是用來撞擊整套編鐘最下一排的大鐘,為后來復演曾侯乙編鐘提供了依據(jù),。
這件可愛的“萌寵”該如何使用呢,?目前還沒有準確的定論。它的頭部是在西室的二號陪葬棺內(nèi)找到的,,據(jù)此推測,,這口棺內(nèi)的女子應該就是鴛鴦盒的主人,而這個鴛鴦盒可能是她的化妝盒,,并被作為她的心愛之物隨葬,。

本圖結(jié)合文心一格繪制而成
曾侯乙銅聯(lián)禁大壺
在曾侯乙墓,還有一件“出圈”文物——曾侯乙銅聯(lián)禁大壺,。這件文物曾因底部的4只呆萌小神獸扛起了240公斤重的酒壺,,被網(wǎng)友調(diào)侃4只“未成年”小獸卻要扛起一切成為“天選打工人”,而“變身”網(wǎng)紅文物,。當曾侯乙銅聯(lián)禁大壺來到“賽博”世界,,又會發(fā)生什么?
曾侯乙銅聯(lián)禁大壺,,壺高99厘米,,承托這兩個大壺的銅禁為長方形,長為117.5厘米,,寬為53.4厘米,禁高13.2厘米,。器身表面細致地雕刻出蟠螭紋,、蕉葉紋、勾連紋,,壺頸部攀附著兩條拱曲的龍形耳,,兩壺頸部內(nèi)壁有銘文“曾侯乙作持用終”,可謂精美至極,。

然而,,令人想不到的是,這對銅壺和禁的總重超過240公斤,,所有的重量都落在禁的底部4只身軀玲瓏,、昂首張口的小神獸身上。小獸用口部和前肢銜托著禁板,,后足蹬地,,與龐大的銅禁、銅壺形成強烈的對比,。如果它們的位置稍有誤差,,壺身就會傾斜,這不僅表現(xiàn)出了古人的精巧構(gòu)思,更是力與美的結(jié)合,。

本圖結(jié)合文心一格繪制而成
盛放酒壺的桌子,,還有一個十分獨特的名字——“禁”。為何取名為“禁”,?據(jù)說周人為了吸取商代“酒池肉林”亡國的教訓而將放置酒具的器座取名“禁”,,有禁止酗酒的意思。
到了戰(zhàn)國,,“禁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,,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青銅禁只有寥寥幾件,都凝結(jié)了兩千多年前古人的超凡想象力與獨特審美追求,,是我們研究禁酒歷史的珍貴資料,。

一墓藏千秋,瑰寶映古今,。從氣勢宏偉的曾侯乙編鐘,,到精美絕倫的曾侯乙銅聯(lián)禁大壺,“曾侯乙墓”不斷帶給世人驚喜,。這些穿越千年而來的 “荊楚文物”,,不僅讓我們觸摸到歷史的溫度,還激勵著我們,,要深入挖掘荊楚文化的精神特質(zhì),,凝練荊楚文化標識,打造新時代湖北文化品牌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