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橋鎮(zhèn)社區(qū)農(nóng)科隊有這樣一位老農(nóng)民,,堅持義務為群眾做好事,、辦實事、解難事,。雷鋒說過:一個人做件好事并不難,,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,。這句話勉勵著他無怨無悔地將好事做了60年,他就是現(xiàn)年83歲的農(nóng)民彭銀祥,。
彭銀祥1941年出生在孫橋鎮(zhèn)花苑臺村一個貧苦農(nóng)民家庭,,一歲多父母雙亡,由外祖母撫養(yǎng)到5歲,,13歲就和成年人一樣做農(nóng)活,,1960年經(jīng)人介紹到梭羅河村徐士才家做上門女婿,次年同啞女徐歡結(jié)婚有了穩(wěn)定家庭,。他忠厚,、勤勞,在大集體時帶頭做重活臟活,,他做的工分在全隊第一,,又克己奉公,尊老敬賢,,助人為樂,,年年被評為先進,受到群眾的普遍好評,。
他走到哪里,,好事就做到哪里,。60年來,他義務幫助600多人,。在梭羅河村居住時,,為五保戶、孤寡老人將集體分的稻谷挑出來夾米后再送到老人家里,,經(jīng)常幫老人挑水,、挖菜地;軍屬家里因缺少勞動力,,每次分糧都是他幫忙挑回家,,還義務挖菜地,挑水,,幫忙耕田整地,,插秧割谷挑草頭;農(nóng)婦產(chǎn)后大出血,,丈夫在外地工作,,孩子們又小,婆母在家急得哭,,他得知后立即同鄰居將病人抬到縣醫(yī)院搶救才挽救了生命,,也挽救了一個家庭,幾十年后一提起這件事,,鄒家人都感動得流淚,;他做廚師20余年,義務帶徒弟20余人,,燒火千余家,,本灣人做事一律不要工錢,困難家庭也是分文不收,。
2000年,,彭銀祥與弟弟分家后搬到孫橋社區(qū)農(nóng)科隊買舊平房居住后,與居民關系和諧,,親如一家,,誰請他幫忙從不說個不字。鄰居的丈夫在外務工,,家里裝修樓房請他幫忙,,從請師傅到買材料、運黃沙,、水泥,,他一手操辦,既指導裝修,,又做小工,,當作自家的事一樣,,完工后,沒有要一分工錢,;鄰居在外打工受重傷致殘,,臥床20余年,因其妻子需要回家探親,,請他幫忙照顧三天,,他端茶給藥,幫忙洗臉擦身,,洗衣做飯,,一日三餐飯菜送到手上,及時更換尿不濕,,照顧得十分周到,,鄰居家要付給他工錢,,但是他婉言謝絕了,。
彭銀祥家并不富裕,不幸的事情也接連發(fā)生,,他的妻子50多歲因車禍喪生,,后來30多歲的女兒因病醫(yī)治無效,兒子孫子都不在身邊,,已成為獨居老人,,但他性格開朗,像年輕時一樣勤勞,。他整天忙忙碌碌,,開荒種地,每年收獲油菜籽,、芝麻,、豆類等千余斤,還抽空撿廢品,,生活過得很節(jié)儉,,一件衣服穿十幾年,寧愿苛苦自己,,也要對別人慷慨大方,,自己種的蔬菜、瓜果,、生的豆芽送給附近的居民和老人,、殘疾人。
居民們都說彭伯是個毫不利己,、專門利人的人,,無不被他的高尚情懷所感動,。但有個別人不理解,幾十年為非親非故的人做好事圖個啥,?彭銀祥聽了后平靜而淡然地說:“我啥都不圖,,是共產(chǎn)黨領導我們窮人翻了身,讓一個一無所有的孤兒過上了幸福生活,,我要一輩子報答黨的恩情,,為大家做點實實在在的好事?!保◤埞珯啵?/p>